天茶村是一個因茶而得名的原始村落。相傳漢末年間,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又遇百年大旱,百姓為謀生路,舉家遷徙,一路南行,其中來自江西一夏姓家族,致一山林深處,精疲力盡,并流傳痢疾實在難以前行,這時林中青煙突起,化作一樹,葉片晶瑩,散發(fā)清香,采左右長,采右左長,食之病愈,心曠神怡,因此族人在此扎居,廣為闊種,守護著這片山林繁衍生息。 唐初年間,隔江而居族群將此葉加工上貢朝廷,唐明皇李隆基飲后龍顏大悅,賜名“天茶”,“天茶村”因此得名。自唐起被列為貢茶,奉為珍品。后因戰(zhàn)亂便影入山林銷聲匿跡。 明弘治年間,再度被列為貢茶,開通茶路,茶商交易頻繁,直至清鴉片戰(zhàn)爭時期被歐洲列強引入西方,在歐洲上流社會中風聲雀起,廣為盛傳,至1915年在萬國博覽會中與中國酒茅臺同獲金質(zhì)獎章。 解放后,中央成立了煙溪紅碎茶廠,大力開采生產(chǎn),出口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改革開放期間,國營企業(yè)實行承包制,“天茶”村夏姓人家舉全村眾人攜手攬下,并創(chuàng)品牌----“天茶村”。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煙溪茶號送評的安化紅茶與國酒茅臺一同斬獲金質(zhì)章。
1685年,長沙府所屬12縣聯(lián)產(chǎn)茶約12500噸,其中安化占70%。
1854年,咸豐四年創(chuàng)制成功問世后,以其獨特的品質(zhì),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1858年,清咸豐八年湖南紅茶的產(chǎn)制改革,產(chǎn)量銷售大增。
煙溪天茶紅茶始于漢,揚名唐,盛于淸,早在唐時便列為貢茶?!吨腥A五千年》《湖南通志》《安化縣志》載詳細記錄了煙溪紅茶鼎盛時期。
1871年,“方紅茶之初始也,客有冒稱武夷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重,安化因十倍于武夷,以至西洋等處無安化字樣不買”。
1915年,輝煌茶路遠走萬國,造就了一段神秘又離奇的故事,煙溪茶號送評的天茶紅茶與國酒茅臺一同斬獲金質(zhì)獎章。屆時古煙溪云集全國各路茶商,一片昌盛繁榮,作為“湖紅”代表與“祁紅”“閩紅”三足鼎立。
直到80年代后,新中國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煙溪自古以產(chǎn)茶制茶為主,國營茶廠陸續(xù)建立,在煙溪建立了煙溪紅碎茶廠。